2005年8月,兒子哲哲出生,我初為人父。
14年過去了,哲哲已是一名中學生,正在茁壯成長;而我,無論是行為習慣、生活心態,還是對教育的理解,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要是說14年前的我還是一個有些意氣用事的大孩子,那么當下的我則一點點沉靜下來,習慣于換位思考,有幸觸摸到教育的秘密。這種變化,與其說是時間的推移、生活的沉淀、閱歷的豐富的結果,不如說是我陪伴哲哲長大的意外收獲——在小家伙成長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何為好的教育,怎樣與孩子有效溝通。有人說,孩子天生是哲學家,孩子所提出的“天問”指引著父母的成長;有人說,孩子天生是一面鏡子,能照出父母身上的不足。在我看來,孩子天生是生活家、藝術家,更是教育家——那些藏在童真深處的單純、善良,那些看似幼稚實則雋永的話語,總能讓人醍醐灌頂。
我是教育媒體人,一些問題總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例如,什么是好的教育?學校應給學生怎樣的教育?為什么教師的好心學生往往不買賬?為什么學生沒有想象中的專注?學生成長的動力從哪里來?卓越的學生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哲哲出生后,隨著他成長,透過他的一言一行、他對事物的看法、他與我的日常對話,我慢慢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窺見了好教育的模樣。
在哲哲面前,我老老實實地當聽眾,聽他講他對同學、對自己、對生活、對教育的看法。遇到解不開的困惑,我也常常主動向他請教:有的是知識方面的困惑,如蚊子、蜻蜓的幼蟲分別叫什么;有的是心理層面的困惑,如為什么我覺得他們的某位教師很負責,而他卻不喜歡。他的回答總是簡單、淺白,卻不乏哲理,我深思之后往往能生出不一樣的感悟。這讓我愈加堅信要以孩子為師。
每到新年,哲哲所在的學校都會發一個吉祥物,馬年發的是一匹小黃馬,羊年發了一只盤羊,哲哲一共攢了10個小動物。每天晚上睡覺時,哲哲或將它們放在枕邊,或拿出其中的一個摟在懷里,第二天再換一個。我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告訴我:“爸爸,如果我總是讓一個小動物陪我睡,其他小動物就會覺得不公平,它們會傷心的。所以,要么大家一起睡,要么每個小動物陪我一天。”原來平等的觀念已深植于他的內心。如果教師根據自身的喜好等實施教育,就像我上中學時的語文老師那樣,經常讓學習委員發言,而很少給其他學生發言的機會,就犯了教育的大忌。相反,在學生面前,教師若能放低姿態,把自己當作學生,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教育家、思想家。
在過往的14年里,我越來越發現,與其他行業相比,教育有著很強的獨特性,教師是在培養人、塑造人的過程中發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此種獨特性意味著,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的同時,我們教師自身也在蛻變,進而與好的教育不斷相遇。教育兼具藝術性和科學性,蓋世英雄憑借一己之力或許可以成就一番偉業,但面對小孩子,他們可能就會束手無策。好的教師往往一出手就會效果不凡,贏得學生的愛戴,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要想擁有這種教育魅力,教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校正自己的教育觀,改善自己的教育行為。而學習的主要途徑,除了從同行那里汲取經驗,還要虛心向學生學習。
哲哲3歲的時候,我恰好看過《被孩子教誨》這本書。書中的內容大多記不得了,但書名所傳達的理念,我反復琢磨并付諸實踐。哲哲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從小學到初中,他說過的好玩兒的話、做過的有趣的事,我都一一記錄,并結合教育媒體人的身份不斷反思,于是就有了這本書。
我寫這本書的一個目的是,希望每位教師不單單看到學生的學業、獎狀、排名,還能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用春風化雨的方式,去追求好的教育,讓教育真正成為一種指向豐盈、靈動、舒展、充實、高尚、美好的存在。
我寫這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更多的教師,尤其是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能和我一起回到教育的源頭,即兒童的行為本身,多從他們那里感悟教育的魅力,體悟教育的規律。我也希望更多的教師在閱讀這本書之后,能換一種眼光看待學生、自己和教育,讓教育成為修煉自身、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也許, 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完美的教育,但學生的言語和行動為我們指出了好教育的方向,讓我們有信心抵達教育的理想國。
愿每顆童心都能被善待,愿每位學生都有人欣賞,愿每位教師都能在學生那里發現教育的秘密,愿所有師生都能在彼此的珍視中共同成長。
是為序。

《學生眼中的好教育》
張貴勇 著
源創圖書 策劃
作者:張貴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版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