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對教育現狀抱有諸多不滿,卻很少反思自己是否把孩子的尊嚴與心理健康時刻放在心上。教育從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師長。 美國天普大學學校心理學博士謝剛認為,如果人生真有什么起跑線,那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線就是和睦的家庭關系。 01 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線, 是和睦的家庭關系 先從我自己的家庭講起吧。 我的弟弟、妹妹,比我各小四歲和兩歲,很遺憾,都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是青少年末期發病,到現在還需要別人的照顧,沒法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更別提發揮個人的潛力了??偨Y他們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真是囊括了這幾十年來教育心理學的所有發現。 謝剛老師在演講中 首先,他們成長過程中基本的心理需要沒被滿足。 孩子的第一個基本需要是“歸屬感”。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能夠“處理生活中的壓力”,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對能和睦相處的夫妻,不但擁有感情基礎,還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寬容、耐心、會溝通,還會管理情緒。我們都有會生氣的時候,生氣不分好壞,但是怎樣表達出來,就有好壞之分。 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著最生動的“心理健康”課,他們知道怎樣去處理壓力,怎么樣去解決沖突,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觀察和學習來的。 而我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逢年過節吵得最厲害。 生活在父母關系不和的家庭里,重復暴露在充滿矛盾、要求總不一致的環境中,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對情緒和行為的控制能力,更容易產生恐懼、抑郁、憤怒的感覺。 父母之間長期沖突,無論是否離異,與孩子的焦慮和問題行為都成正相關,和健康成負相關。孩子暴露在沖突中的時間越長,負性情緒越多,相應的行為反應,比如攻擊性行為,也越多;成年后的親密關系更為脆弱,更可能離異。 如果說人生真的有什么起跑線,孩子的起跑線真的就是父母的關系。 02 你剝奪孩子的自主感和成就感, 就是在剝奪“心理健康”的根基 除了歸屬感,成就感和自主感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為這些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能發揮多大潛能。 我的弟弟,從小學習能力比較差。小孩子如果遇到一個困難的問題,比如說作業他做不出來,第一個反應很可能是逃避,所以在小學時弟弟一做作業就說自己“頭疼”,我爸爸很喜歡男孩子,所以他一說“頭疼”,父親就要求我替他做。 他一直這樣逃避,在學習中完全沒有成就感。課外也沒有其它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來體會自信心。 如果一個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找不到讓自己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主感的活動,他的“心理健康”就沒有一點根基。 而妹妹正好相反,她天生很有美術天賦,初中時無師自通畫的臨摹,和我在本科時看到的美術系學生作品相似,她不用人教就自己會。 可父母沒有給她機會深造,安排她上職高,然后去商場工作。今天俞敏洪老師也在講,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只要是你喜歡的工作,你一定會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可是她沒有,她在工作上完全用不到她自己的天賦。 這是我妹妹成長中巨大的缺失。等我2000年開始工作,終于有條件支持她發展愛好時,她已經病了六年,進出醫院幾次。身邊沒有強大引導的情況下,連幾個月的設計課程都堅持不下來,到現在都無法知道“個人潛能”到底有多大。 所以,孩子有自己天生能力和個性特點,需要父母的接納和尊重,才能建立成就感和自主感,否則他們的心理健康就有很大的隱患。 03 你每天都在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喂“垃圾食品”嗎? 我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小學工作時,有一個12歲的孩子來我們家,是我大兒子的同學。我兒子剛練完鋼琴,我說讓他也彈一彈,他灰著臉說不要,覺得不如我兒子彈得好。 我非常詫異,因為我知道他明明比我兒子彈得好很多。這個孩子并不是謙虛,他是真的覺得自己彈得不夠好。為什么呢? 這個孩子的爸爸經常打他媽媽,也經常打他、批評他,親子間的互動總是負面的。所以明明很優秀的孩子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他會這么看待自己,是從跟父親的相處中得出的結論。 父母跟孩子日復一日的相處,最終留給孩子記憶的烙印。 比如,我是1996年到美國的,到現在21年了,我們家不慶祝中國新年,為什么?因為我一想到新年,我馬上就想到我媽媽在哭,我爸爸在喊。我到現在正在慢慢去克服,這就是記憶的力量。 曾經有一位音樂天賦特別高的學生告訴我,我和我姐姐一輩子都不會再碰鋼琴。因為我們每次看到鋼琴,想到的都是屈辱感。因為她們的媽媽鋼琴彈得非常好,每次姐妹倆練琴,馬上就可以聽出哪里不對,所以總在挑毛病。 這位學生最深刻的記憶就是一個冬天的晚上,姐姐在責罵下拒絕練琴,被媽媽趕到冰冷的院子里罰站,姐姐穿著拖鞋,穿著很單薄的衣服。而她就跪在媽媽面前求她讓姐姐進屋里來,這是她對鋼琴最深的記憶。 雖然媽媽想讓女兒進步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堅持下去,可媽媽的方式不對。一味的批評和懲罰只會讓女兒把“練琴”和負面的情緒聯系在一起。 大量的心理學證明:不管是師生還是親子互動,只有把鼓勵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 4:1 到 5:1 的時候,孩子接受起來才更有效。 孩子彈鋼琴總有好的地方,你要是指出來說,孩子你看這么難的曲子,你都堅持練了一個多星期了,我特別佩服你這種毅力。孩子就更有意愿和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有一個爸爸說他不會彈鋼琴,可是家里倆孩子特別喜歡彈鋼琴,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一彈鋼琴這個爸爸就靠在旁邊,用既羨慕又崇拜的眼光看著孩子,然后說你們彈得真好,孩子就可喜歡彈鋼琴了。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積極記憶。我們每天對孩子的臉色、說的話、管教的方式,傳遞的眼神等等,都會成為孩子的記憶,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食糧。 04 如何讓孩子學會面對挑戰,獲得成功? 孩子未來是否能夠成功,充分發揮潛能,少不了面對困難時的韌性和恒心。 但是面對困難的和挑戰的時候,是什么在影響孩子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是選擇爭取還是退縮?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三個原因決定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是悲觀還是樂觀: 1、父母對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成功的時候,父母總是歸結為孩子個人的努力或特長,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說服了!”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樂觀的解釋方式。 2、孩子失敗時父母批評的方式 如果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總是歸結為孩子個人的錯誤,并給他貼標簽,如“你就是記性差!” “女孩子數學都不好!”等,孩子就慢慢會形成悲觀的解釋方式。 工作中接觸過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一點失誤,馬上夸張到將來會有多么糟糕的結果。比如孩子只是錯了一道數學題,馬上就說:“你要是建房子,錯一個小數點得了嗎?是要出人命的??!”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但這反應也太夸張了!以后還敢再犯錯誤嗎? 3、早期生活中有負面事件反復發生 早期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如親近的家庭成員在自己幼年時離世、父母離婚或長時間發泄負面情緒等。如果沒有適當引導,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論如何努力,壞的結果總會出現,個人努力不會有用,所以感到無助,將來在遇到困難時則更容易選擇放棄。 05 “為未來成長而學習”還是“為過去錯誤而懲罰”? 孩子在各方面表現都好的時候,通常一好百好。但孩子們犯錯以后,已經是極度的悲傷、恐懼、失望、有挫折感了,我們的反應孩子會特別印象深刻,管教的效果也會截然不同。 我記得我工作的高中曾有幾位男生在網絡上攻擊某位老師,被校方發現后每位學生的家長都被叫到學校談話,要接受停學的處罰。當時這幾個男生被一起叫到辦公室來開會的時候,你就看到,其中有的家長臉色都快掛不住了。你可以想象回到家里他們會怎么發作。 可是有一位爸爸,非常心平氣和。開完會之后我問他,您的反應為什么跟其他家長不一樣? 他就告訴我,誰年輕時沒犯過錯。我跟孩子談過這件事了,他其實根本沒上過這個老師的課,就是因為別的同學都在說這件事情,他跟著瞎起哄,結果他說的話更難聽,也得到了更嚴重的懲罰。 但是孩子對這件事記憶非常深刻,他學會了要三思后行,不要人云亦云。 所以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從這件事情上學習了什么東西。 如果我們發火了,孩子就會想怎么反抗我們,跟我們爭辯,我們就轉移了目標了,就把焦點變成跟孩子的沖突上,就錯過了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為將來的成長而學習”還是“為過去的錯誤而懲罰”,不同的管教理念,對孩子面對錯誤或失敗時的心態有天壤之別的影響。 06 真正的放養是有底線沒上限 很多家長問我,是不是放養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我說,那要看你怎么看放養,真正放養的孩子不是說放著不管的,真正的放養是有底線沒上限。 比如我給你自主選擇的自由,但是我有底線,比如我需要你是一個誠實的人,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是一個能夠堅持的人。有了這些底線,上限我不去限制,這才是真正的放養。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心理素質更強,因為孩子有自主感和自由度,有選擇的權利。 設想我們自己工作中時時都有人監視著你,你做得不好時,馬上有人指出來批評,在這種情況下你工作的上進心會更強嗎?工作的滿意度更高嗎?不可能。 孩子也需要這樣的自由度,他們控制不了早晨幾點上學,也控制不了有多少作業,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盡量要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事情。 比如說他的愛好、興趣等,你要觀察一下孩子到底喜歡什么,鼓勵他去嘗試可以發揮他優勢的。還是那句話,我們有底線,比如孩子的健康很重要,那一定要有一樣運動,但是是什么運動?孩子可以自己去選擇。 我們的痛苦,往往在于我們太多的為孩子負起了他的責任,孩子沒有自主感,也學不會為自己負責。 其實,相互支持愛護的夫妻關系,相互尊重的親子關系,這兩樣有了,孩子就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心理健康的基礎。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是學校里教過的知識都忘掉后,自己還保留的東西。 回頭想想,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期間學習的具體知識還能記住多少呢? 我們最終記住的,是這個過程中,對我們現在、將來、工作、生活中影響最大的自我概念、減壓方式、抗挫能力等心理健康的因素。 祝愿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充分發揮潛能,處理生活中的壓力,在成長過程中養成那些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品格和行為習慣! - END -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sdfjtjy)微信公眾號 作者 | 謝剛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精選
1.立國教育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立國教育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立國教育網”或“立國教育聯盟",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立國教育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立國教育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
逐步提高中考體育分值 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
2020-09-25 15:25:34
-
請告訴孩子: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
2020-09-18 10:24:30
-
讓你的講話成為學生過濾不掉的聲音
2020-08-31 17:11:05
-
關于學校文化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2020-02-06 15:17:58






關注微信公眾號,了解最新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