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帶娃有多難(民生觀)
慕 松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13日 21 版)
明確托育的公共服務地位,為幼有所育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
“外婆三年帶兩娃患上抑郁癥”,不久前的這則新聞,讓不少幫著孩子帶孩子的老人感同身受:白天帶孩子遛彎,晚上帶孩子睡覺,須臾不敢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身累心更累;上了幼兒園小學,管接管送管吃喝,生怕磕著碰著……好不容易一個孩子帶大了,全面兩孩一放開,又來一個,受二茬罪不說,精力日衰,有心無力。
自己不帶娃,有不得已之處。上班太忙,無暇管;放學太早,沒法管;工作太累,無心管……對此,需要家庭、社會多方面攜手應對。事實上,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善于統籌安排,合理規劃,日子絕不至于過不下去,有時還有意外收獲。
筆者是雙職工家庭,小孩上二年級,沒有老人幫著帶。放學早怎么辦?社會上、社區里,都有托管機構。在家里輔導孩子做作業,安排課外活動,每天都跟打仗似的,確實累,但是孩子睡了,兩口子也睡了,作息規律,不熬夜了。因為陪孩子,還擺脫了手機依賴癥。
自己帶孩子,要讓渡大量的興趣愛好,不能呼朋喚友,少了燈紅酒綠。但是有了孩子,難道不應該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其上?甩給老人,自己瀟灑了,但不是成熟負責的表現,不利于孩子習慣的培養、健康地成長。
孩子誰來帶,不只是家庭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在這件事上的糾結,折射出養兒問題上的民生短板:托育機構匱乏、標準制度缺失、監管存在盲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幼有所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誰來育、怎么育,已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從政府、社會層面,應明確托育的公共服務地位,完善相關政策支持,構建主體多元、性質多樣、服務靈活的市場體系,為幼有所育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
事實上各地已經在做了。如南京推進小學彈性離校,學校為學生提供延時照顧服務;上海牽頭建設社區幼兒托管點,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北京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扶持發展普惠型民辦幼兒園……這些舉措都為自己帶娃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希望能再多一些、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