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睿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
近日,江蘇省教育廳和寧夏自治區教育廳連續出臺了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管理的文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兩份文件從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出發,加強作業管理,叫停“家長作業”,受到部分家長、學生的歡迎。細細分析,這背后還涉及幾個方面的教育治理問題:如何規范作業管理、規范義務教育辦學秩序、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等。
作業是學生進一步熟悉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與技能,并運用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課業負擔重,一是作業“量”多??瓷先?,或許一門功課的作業并不多,但學生要面對諸多課程,多個老師同時布置作業,就會導致作業量多得學生受不了。二是“難度”問題。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往往會選擇一些超“綱”超“標”的作業,以致出現偏題、怪題,學生感到難度太大、負擔很重。三是“質”的問題。導致學生“談作業色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作業重復訓練,少有啟發性、創新性和趣味性。
為此,相關省區的教育行政部門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優選作業,不布置超越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作業,同時,建立多學科作業協調機制,嚴格控制每天作業總量。
在實踐中,一些地區開始探索作業備案制,并嘗試逐步推進作業網上公開制度,對作業的難度和作業量進行常規性監督。還有一些地區開發了基礎性“必做作業”與拓展性“選做作業”相結合的彈性作業機制,以適應學生的不同學力水平和個性化發展需求。
近年,上海市編制《中小學生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南》,引領教師開發解釋性強、類型豐富、科學合理的作業,這是新時代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變化對教師“優教”的新要求,唯其如此,才能減負、增效。
“作業新政”之所以受到歡迎,還因為它為家長“減負”。讓家長在學生作業本上簽字,一是為了讓家長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二是為了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當這種方式演變成讓家長記錄作業、批改作業時,就變相地將部分教師職能轉移給家長了。
隨著學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學校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推出了研究性作業,讓學生找材料、辦小報、舉辦展示活動,這類作業超越了學生的能力,只能由家長代為查找資料、組織活動。
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這不僅引起家長的反感,還會造成有能力有資源的家長與其他家長之間的比較,進而將這種不平等投射到學生身上,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影響。
因此,學校不僅不得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或糾正孩子的作業錯誤,不得要求家長通過網絡下載并打印作業,不得要求家長對書面作業檢查并簽字,還不應布置耗時長、動手難做、材料難找、過程繁雜等超越學生能力、明顯需要家長代勞的探究性、拓展性作業。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業新政”是規范義務教育辦學秩序的需要,把本應由教師完成的作業批改任務還給教師。
從教育治理的視角來看,對作業的管理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學有所教”的要求。學校教育改革,重在遵循教育規律,調動和發揮教師教、學生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少些功利,少些浮躁,使學校教育回歸教育的本來常態,使教師靜心教學,潛心育人。
勒令家長批改作業、簽字,是一個性質與功能走樣了的家校關系,自然應當摒棄,但正常的家校聯系、家校合作仍需加強。對學校和教師而言,要創新家校聯系的途徑、形式與方法,積極吸收社會和家長教育資源為學生發展、學校發展服務,但不能變相增加家長負擔,更不能與相關學生的教育資源配置和教育評價相關聯。
對于家長而言,為“作業新政”點贊,自然可以理解,但仍需認識到,把孩子送到學校上學,并非家長的教育責任的轉移。兒童的成長需要家長與學校的共同養育和教育。家長一方面要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生活狀態,陪伴孩子成長;另一方面,要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和聯系,積極配合教師和學校,形成教育合力。(范國睿)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4日第5版 版名:區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