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 id="lfujc"></b>

    <tt id="lfujc"><small id="lfujc"></small></tt>

  • <button id="lfujc"></button>

    <button id="lfujc"><xmp id="lfujc">

    <i id="lfujc"><nobr id="lfujc"><acronym id="lfujc"></acronym></nobr></i>

          <b id="lfujc"><small id="lfujc"></small></b>
      1. <tt id="lfujc"></tt>
        新聞

        關注育人價值的課堂轉型

        字號+ 作者:鐘啟泉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2017-11-08 10:30:49 我要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勾畫了我國基礎教育令人振奮的藍圖——“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新時代的教育

        501.jpg


        鐘啟泉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

        ■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勾畫了我國基礎教育令人振奮的藍圖——“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新時代的教育思想,共和國的教育福音,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跨上了新的發展臺階。處于改革前線的校長和教師,面臨著拓展教育思維的疆界、增強改革實踐力度的時代挑戰。為此,本刊特邀請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鐘啟泉先生開設“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系列。

        面向21世紀的教學,應當是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的教學。它是超越了傳遞教科書知識目標的能動教學,旨在發現每一個人學習的興趣以及掌握學習的方式。那么,這樣的教學擁有怎樣的目標與方略呢?或者說,學校課堂轉型有哪些指標性特征呢?

        從被動學習到能動學習

        應試教育的課堂一味追求知識傳遞的所謂“有效”“高效”,其實恰恰是“無效”“低效”的。教學唯有把學習對象同兒童既有的知識關聯起來,讓他們發現自己理解的不足之處,并且通過否定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停滯的、固化的認知,才能讓他們的知識、技能上升到新的高度。教學的過程不是單純識記的過程,而是借助集體思維,在多樣的分析與綜合活動中形成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的過程。教師聯系兒童的回答、反復追問使其意識到自身回答的角度、視點和根據,從而讓兒童發現新的關系與關聯、產生新的課題,才是真正能動的學習。

        能動學習可以為“優質知識”提供保障。它重視讓學生從事有助于提升知識質量的學習,不是單純地“了解”,而是意味著“理解”與“運用”知識、能夠活學活用的知識。它重視獲得“優質知識”的學習方法,不是碎片化地記住教材內容,而是必須關聯、歸納、內化為自身的東西。為此,把握教科書的基本內容,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協同學習”中的對話,表達每一個人的思考,彼此聽取各自的表述,不斷推敲答案——這就是借助對話學習而形成的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同時,它重視基礎素養,不是單純地接收、發出信息而已,而是求得多樣的、碎片化信息的有意義整合的能力。

        從個體學習到協同學習

        佐藤學說,“學習共同體”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育每一個兒童成為“學習的主權者”。不過,要實現這個目的的癥結在于兒童苦于異化的學習。學校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是唯一的解決之道——實現傳統文化知識的學術世界與現代社會課題的鏈接,實現同學習伙伴的鏈接以及同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自我學習路徑的鏈接。

        在課堂教學中,所有兒童也包括教師在內,從根本上說屬于“同他者分享”的存在。重視協同精神、同學習伙伴一道求得深層學習,就必然會提升自身與伙伴的學習過程,從而展開主體性、能動式的學習。充滿協同精神的協同學習,其基本要素是:肯定性相互依存、積極性相互交流、個人的雙重責任、社會技能的促進及活動的反思。唯有不斷滿足這些要素的小組活動,才能稱得上是協同學習。

        從表層學習到深度學習

        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重要的是學生自身在學習后比學習前有所“進步”??梢哉f,能夠反思進步的內容就是深度的內容。在把學生視為進步者、知識建構者這一點上,說明了素養、能力成為必要的理由。

        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需要滿足如下三個條件:其一,“問題產生”的教學設計。在傳統的知識傳遞型教學中是教師提問,不會有來自學習者的疑問。之所以必須有“激疑”的機制、有某種來自學習者疑問的機制,是因為可以使得每一個學習者思考方式的“差異”可視化。其二,“問題分享”的教學設計。通過問題分享,可以使得每一個學習者的才能形成協同的問題解決,即形成“我的學習”與“我們的學習”。其三,“問題深化”的教學設計。借此,“我的學習”與“我們的學習”的反思才有可能,才能進一步深化問題、產生新的可能,形成可持續學習的問題。通過以上“問題產生”“問題分享”“問題深化”展開學習的“開始”“鏈接”與“持續”的教學設計——這就是課堂改革的方向。

        我國眾多中小學醉心于“有效教學”的追求。有效學習僅僅是限定于一定的目標做出的評價,而不問這種目標本身的價值是什么。但優質教學不是單純追求有效,而是以所選擇目標本身是否有價值(符合教育目的、教育觀、兒童觀)作為必要條件的。只要是以人的學習為對象,牽涉培育人的課題,就不可能逃脫應當實現的育人價值的問題。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08日第5版 版名:校長周刊

        1.立國教育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立國教育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立國教育網”或“立國教育聯盟",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立國教育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立國教育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相關文章
        • 年終盤點 |中國教育報發布2020中國高等教育

          2020-12-29 11:12:18

        • 以評價改革牽引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2020-12-11 11:19:05

        • 彭麗媛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女童和婦女

          2020-10-16 17:21:52

        • 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評議考核辦

          2020-08-14 17:22:29

        網友點評
        国产做av无码
        1. <b id="lfujc"></b>

        <tt id="lfujc"><small id="lfujc"></small></tt>

      2. <button id="lfujc"></button>

        <button id="lfujc"><xmp id="lfujc">

        <i id="lfujc"><nobr id="lfujc"><acronym id="lfujc"></acronym></nobr></i>

              <b id="lfujc"><small id="lfujc"></small></b>
          1. <tt id="lfujc"></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