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康
前幾天,有媒體報道南京大學推出的本科生DIY研讀課,該校本科生只需要到教務處網站按照選課流程,填寫一份“定制訂單”,通過遴選后即可私人“定制”老師與授課內容。報道一出,立刻吸引了眾多關注,甚至有不少網友稱這又是“別人的課堂”。
在傳統課堂上,開課內容由學校與院系制定,學生只扮演選課與上課的角色。與之相比,由學生自主完成從課程主題選取到授課教師邀約的DIY研讀課,其靈活自由度的確是傳統課堂難以比擬的。
DIY研讀課在讓課堂內容更加“精良”的同時,本科生研討班一般15人以內、本碩(博)合上課程5~10個人的小班教學規定,也讓課堂規模變得更加“精致”。我們可以預見,這種課堂對于學生興趣的調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必然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可以說,這是對小班教學的一種新的探索。
對于實施現代大學制度的西方高校而言,小班教學的改革始自上世紀80年代,如今已是極其普遍的做法。美國最常用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美國大學排名中,小班教學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成為其高校排名的一項必要指標。
而在我國,小班教學也早已不是新名詞。幾年前,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就對小班教學有所嘗試。比如北京大學以優勢學科經典課程為小班教學的主要試點項目,四川大學則強調大班授課、小班討論,實行25人的小班化精英教育。
應該說,上課人數少的確是小班教學的一個特點,但人數少并不等于小班教學,還要看課堂上是否有足夠的互動,是否真正以教師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南大DIY研讀課,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說,沒有高質量的本科,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在當前“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呼喚更多類似于南大DIY研讀課這樣的教學探索。果真如此的話,相信我國一定會擁有“最好的本科教育”。
《中國科學報》 (2017-11-07 第7版 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