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既承載著“十三五”開局的使命,又擔負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倒計時”階段謀篇布局的壓力。在新的發展理念統領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為今年兩會的教育熱詞。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學雜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精英集團董事長翟志海
“普及”不是“義務”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到87%。“普及”,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達到90%以上。
但是“普及”并不等于是推行高中“義務”教育。“普及”與“義務教育”是兩個概念。因為義務教育的特點除了普及性外,還包括免費性和強制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70多個已經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免費義務教育,2008年世界義務教育年限平均為9.24年,超過9年的國家占40%,9年的國家占21%,低于9年的國家占39%,我國處于中間水平。
2014年我國勞動力受教育年限以中等教育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28年。“十三五”規劃草案提出,今后五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將從10.23年提高到10.8年。
美國國家經濟開發署研究結果顯示:勞動年齡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由此對應的經濟總量至少可以增加兩個百分點。
2015中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萬億元,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均GDP為5.2萬元,約合8016美元,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也已經非??捎^。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精英集團董事長翟志海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表示,在我們國家發展的現階段,“普及”普通高中階段教育是一個合適的目標。
他認為,普及高中教育的客觀條件現已成熟,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體現國家對高中教育的重視,可提高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國民素質,和國情吻合。
普通高中逐步免費
目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低于80%的省份主要有河南、廣西、甘肅、云南、貴州、西藏和新疆等,有的還低于70%。我國有大約20%的困難家庭,主要在西部,在農村,其中5%是屬于特別困難家庭。普及高中的重點難點在西部,在農村。
孫靜是安徽馬鞍山市二十二中學生,2015年,她以高于市區普通高中建檔線100分的中考成績考入二十二中宏志班:“高中三年,我們一分錢都不用交,而且每年還會有2000元的助學金。我感受到了社會對我們的關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后回報社會。”
馬鞍山市二十二中從2002年就創辦了旨在幫助家庭困難卻品行兼優的好孩子完成高中學業的“宏志班”。“宏志生我們學校的學費、書本費和住宿費全免;在國家助學金層面,一般給予每人每學年2000元的補助。”該校學生資助中心負責人介紹。
為支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2010年起,國家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 生資助制度,每生每年1500元,資助面達到20%,西部地區達到了30%。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從今年春季學期起,將資助標準提高到每生每 年2000元。這次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率先對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推動健全普通高中經費投入機制。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指導各地制定和落實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障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促進中職教育發展
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尚有220萬左右適齡學生,未選擇上高中,高中學位資源沒有充分利用。進一步分析發現,高中階段教育的吸引力問題,主要發生在中等職業教育。
翟志海認為,對于目前實行“雙軌制”、中職和普通高中并存的高中階段教育而言,學生初中畢業后如果不能升入普通高中,那么在讀中職還是就業之間應該有選擇權,而不是必須去讀書。
統計顯示,2014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19.76萬人,比上年減少55.00萬人,占 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76%。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755.28萬人,比上年減少167.69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2.09%。這 表明,中職教育在萎縮,而且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如果不提高中職吸引力,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務恐難順利完成。
翟志海認為,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促進觀念轉變。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同度普遍不高,在很多人眼中還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要真正提高中職吸引力,必須在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學校辦出特色、高質量,以及進一步消除學歷歧視,改變人才評價、使用中的唯學歷論下功夫。
其二,職業教育和企業掛鉤,定向培養,保證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到知識技能。人社部的一項 統計顯示,中國目前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技能勞動者總量僅為1.19億人,僅制造業高級技工一項的缺口就高達400余萬人,高級技能人才的供需 矛盾十分嚴重,從而阻礙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一方面是很多中職學校招生困難,另一方面企業對技工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與企業對接是職業教育人才最普遍的“出口”之一。提高企業和市場對職業教育人才的認可,是增強職業教育“出口”變寬的根本途徑。
其三,健全投入機制,提高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水平。職業教育經費穩步增長機制不夠健全,仍不能滿足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要推動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提高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最后,要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更加緊密對接社會需求。對社會需求量大的服務行業,擴充專業設置,加大培訓力度。(《民生周刊》記者:劉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