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當代教育家》雜志2015年第5期
看到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病人由陪護人員喂湯喂飯,享受精心貼心的服務,倍感溫馨。
可是,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讓健康人也享受同樣的照料,那就不僅荒唐滑稽,而且被服務者也會感到無比別扭。因為在這種“被服務”的狀態下,人們 對服務的“配合”,遠沒有自主料理來得輕松自如。大概所有人都承認,作為一個健全的人,與其張開嘴巴等待別人的湯匙,倒不如把湯匙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來得痛 快些。
回到校園里,打量一下我們的若干教育和管理活動,其中倒頗有些類似于把湯匙放到局外人手上的做派。
單拿我們的教材來說,就一直因為其價值定位模糊而難盡如人意。從名稱來說,教材當然應該是為教師們編寫的??烧n程改革一來,人們又普遍認為教材 的編寫理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不然還喊什么“以學生為本”?甚至他們認為,學生人手一冊教材的情形即可證明教材的價值訴求。所以,有人主張將教材的名稱改 為“學材”并非沒有道理。更有編者聲稱,新一輪的教材已經實現了從教師本位到學生中心的轉變。
可是,遍觀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版本的教材,我們仍然感到十分遺憾。這個本來是給學生用的東西,一到關鍵時刻,便將學生們渴望知道的或特別需要詳盡介紹的內容藏了起來,編者不自覺地與教師們結盟了,始終希望將湯匙留在自己手上。
于是,在僅有老師和教材的課堂上,孩子們永遠只能張大嘴巴、等待手握湯匙的老師來喂養。這樣的情景盡管看上去滑稽可笑,卻又無可奈何。
仔細想來,在我們給學生編寫的教材里,始終對知識留有余地,看似不經意地把要害知識和關鍵方法放到教師參考書里,還是幾千年的“師道尊嚴”思想 在作祟。因為,很多人認為,如果學生通過教材就能自主學習了,勢必會動搖教師的權威,因而留一把湯匙在自己手上,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學校的管理活動中,我們更能發現類似的環節。盡管呼吁了三十多年,大部分學校的圖書館、藏書室向師生開放了,但實驗室的儀器、藥品卻仍然掌握在管理員的手上。其實,儀器、藥品本是師生天天要使用的物品,現在背后卻硬生生地多出一把大鎖來,把師生和資源斷開了。
表面上看,這是為了減輕老師們的管理負擔,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卻嚴重影響了師生使用資源的情緒,那種張開嘴巴等待湯匙的尷尬只有身臨其境的老師們心知肚明。
按照管理學的理論,應該讓最需要資源的人能及時方便地獲取資源,讓使用資源的人有權利管理資源。設一些實驗管理員當然是好事,但重要的是誰來管 理這些管理員,如果他們不僅不聽老師的吩咐,還經常地以管理者自居而俯視師生,更有甚者,以手上握有資源的管理權而與師生討價還價的話,那這樣的“被服 務”只能讓老師們傷心苦悶。
這樣的湯匙還是換一下手,交到師生的手上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