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點》
“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她對學生說。“工資再低也要買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她對年輕教師說。
她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玫瑰”,她被廣大青年教師服膺為榜樣和領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專家、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兼書記,兼任北京中央商務區實驗小學校長的竇桂梅。這本書是她的教育教學管理智慧的精華,精選30多萬字,包括了作者多年來在教學實踐、學校管理、評課與課改等方面的深刻體會與思考。
部分章節搶先看
第一輯 回到素養·好教師從哪里來
憑良心教書——我看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留下一串串教學的腳印,回眸,卻發現,當一切的西方“后現代”改革渲染我們的課堂時,驀然,教師的專業素養卻成了我們面對的高山。
對于語文老師而言,專業素養意味著什么呢?
我以為,語文教師應當成為“語文的化身”。這里的“語文”應是“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的方式,不僅僅指語文課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更是指用語文的方式來思考、來感悟、來表達,敘事、隱喻、抒情、對話,乃至一聲問候、一句評價。那課堂上的分分秒秒,語文老師不僅僅屬于自己,他更應當成為語文。是否還可以這樣說,如果以前我們說“我是教語文的”,那么,今天我們應說“我是用語文教人的”。若爬過這座山,達到這境界,語文教師的素養必須提高。
有人這樣評價我們語文教師:視野不寬——知識貧乏,學識單薄、干癟,以本為本,拘泥教材,搬教參,對答案,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系和聯想,不能對課文知識進行有效擴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開;底蘊不厚——缺乏見解力和創造性,智慧疲軟,人云亦云,教學沒有深度和厚度;修養不足——育人乏術,責任心似乎挺強,藝術性卻很差,貌似很優秀,其實問題多多,自我感覺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學生活乏味,類似套中人,心靈缺乏陽光,難與學生交往溝通。
君不見,語文教學的原點不在于上課老師的形象怎樣的迷人、課件怎樣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設計多么完美、教學布局怎樣巧妙,以上這些都可以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輔助加以彌補。然而,衡量一堂課的好壞,依我看,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學科本位的價值獲得,二是教育學的含量。這兩者恰恰要靠教師的學科專業水準和教育教學能力來引導幫助學生完成,而前者卻是前提。
智者
竇桂梅:回到教育的原點
作者:竇桂梅
來源:立國教育論壇
2016-06-06 17:02
1.立國教育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立國教育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立國教育”或“立國教育聯盟",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立國教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立國教育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
柳鐵一中的辦學之道:胡冬梅校長蒞臨北流市講
2016-06-23 01:20:19
-
余年初: 狹隘與偏見:校長第一領導力的論證與
2016-06-18 17:03:03
-
校園欺侮的根源——讀日本學者《共生的理想
2016-06-08 08:00:36
-
魏書生:我提高教學效率,主要做這三件事
2016-06-06 18:2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