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出現是在社會譴責傳統教學模式的背景下教育界急于改變,急于求證自己的產物,指望用高效指引,來說明自己的高明。
什么是高效?效率、效益還是效果?
效益,是投入與產出比較后的回報高低。如果指效益,即便結果優勝,師生的成本投入比如時間、精力還有物質是否有全面系統的比較?又如何比較?如果沒有,何以說明其中的高效?
效率,是速度的快慢和時間多少的描述。如果高效指向效率,快和多是否包含了質量的高低?好又多,快而好能否統一,如何統一,又該如何評價?
效果,什么效果?理解概念還是掌握思維?學會邏輯推理還是單憑機械記憶?是分數、能力,還是素養、智慧?
無論怎么分析,高效都是一個含混模糊,無法精確比較也無法系統衡定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無論什么“效”,都有一個滯后效應,即需要時間來驗證。區間雖有長短,短如學習期間的考試分數,長如知識的創新應用,所有這些也不可能在一節課堂看出端倪,也不可能一節課堂分出高低。
還有,不說知識運用,即便應試的分數,也不完全取決于課堂的成效。意志與毅力,興趣與愛好,理解與消化能力都會直接影響分數高低的重要因素。
還有,所有的“效”必須在學生中體現,高效課堂是群體的提升還是個體的進步?是否已經或者能夠進行橫向的比較或縱向的對比?
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在高效課堂的指引下,出現了學界、業界的混亂與迷失。
混亂的是教學模式與方法。有的人把高效等同于快與多,至于講的對不對,準不準,精不精,寬不寬,沒人深究,也沒人細究;學的深不深,透不透,穩不穩,全不全,沒人深思,也沒人細想。有的把高效當成了放松和放手,美其名曰學生自主。更荒唐的是,有的把高效演化成了老師的煽情,并貼上情景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的標簽。老師在課堂手舞足蹈,學生在課堂熱鬧歡呼。本應冷靜沉思的課堂搞得像演唱會一樣聲浪喧囂。
真正的教育,不需要時髦的概念,需要的是尊重本質的規律。微課,慕課,翻轉,高效,離開了規律的指引,就是一件花哨的時裝。今天的教育,缺少的不是機械的模式,缺少的是靈動的科學。標準,套路,框架,離開了科學的指針,就是一個自我毀滅的囚房?;貧w核心,走向素養。用核心來定位,用素養來導航,這才是教育的方向,這才有真正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