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對我們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轉折之年,也是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加速啟動之年,更是“十四五”發展規劃的起步之年。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年初做好工作計劃,為一年的工作定好基調,才能少做“救火”式的應急性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01 計劃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局等每年都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對一年的工作做出安排。大家非常關注計劃的制定,是因為計劃滲透于教育教學治理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計劃的重要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減少不確定性對工作帶來的不良影響。教育正處于從以班級授課制為特征的集體化教育向以人工智能和自適應系統為特征的個性化教育的轉變階段。社會環境的復雜多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的觀念的持續變化,使得教育的發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工作計劃就承擔著預測變化并設法消除這種變化對組織產生不良后果的任務。在編制計劃時,我們需要根據現有的政策、所具備的資源條件等來分析可能發生的變化,并充分利用變化所創設的新機遇推動組織拾級而上。
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一個好的計劃往往是領導和員工共同協商制定出來的,引導員工積極參與的過程,其實就是思想的動員和統一的過程。計劃就像一個施工圖,描繪了一段時間之后組織將實現的目標以及所產生的預期成效,讓參與其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意識到自己的作用。有了路徑清晰的計劃,員工們更容易抬頭看路,不用揚鞭自奮蹄,自動自發地將分管的事情做好,以保障組織的正常運行。
有利于工作節奏的把控。工作計劃不僅僅是相關事項的羅列,也是對時間的合理安排。在制定計劃時,可以將各類事情劃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四種類型,以此來分配時間。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完全不要去做;不重要但緊急的事,盡量少做,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委托給別人去做;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要有計劃重點地做,工作中要將80%左右的精力放在這類事情的處理上。
02 計劃的核心要素
一份完整的工作計劃通常由如下要素組成:
目標以及具體的工作內容。將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的要求、教育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區域的“十四五”規劃和本地的教育教學實際相比照,找到學?;騾^域教育發展的瓶頸和難點,自然就能找準新一年的奮斗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目標不能太多,也不能面面俱到,其中有一個取舍的問題,否則時間和精力跟不上,很難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何時何地去做。事情有輕重緩急,做事更要因地制宜。有些工作是常年性的,有些工作是階段性的,要明確工作計劃中各項任務的開始和完成時間,把控好工作進度,以便教育教學工作保持良好的節奏,并有利于對各種資源進行有序的調配和使用。有些工作是開放性的,有些工作則有明顯的場域特征,要仔細研究各項工作計劃實施的場所,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計劃實施的空間。
由誰來具體落實。工作計劃通常涉及多個部門和領域,需要各方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進。但涉及到跨部門、跨領域的事情,各方在做的過程中常常畏手畏腳,擔心自己手伸得太長。這就需要明確各項工作的牽頭人和牽頭部門,協同配合推進的部門和責任人。這種目標明晰、權責分明的工作團隊,往往可以迸發出一個個創新的火花。
質量評估和督查機制。在啟動一項工作計劃的同時,要依據設定的目標和工作內容,制定工作標準和評估指標,對過程和結果提出具體的要求。要建立具有專業水平的工作計劃推進督查委員會,定期或者不定期對每項計劃的工作進展加以跟蹤并做出階段性的評價,督促計劃的有效執行。
03 做好計劃的策略
常規的工作不需要計劃,計劃的工作往往都與改變有關。特別是在教育處于大變革的時代,我們制定的很多工作計劃都指向師生的行為改變。而要改變行為,就必須要改變思維,給大腦“重新接線”。當下的教育,所倡導的幾種主要的思維模式是:系統性思維、注重關系的思維和注重過程的思維。這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就能看得明白。
在沒有大數據的時代,在研究事物的時候,很難從整體、全局、系統的角度把握,我們采取的主要思維模式就如庖丁解牛般,從一個個局部入手,通過對局部的了解來推測整體或者系統的狀況?,F在有了大數據,很容易就能掌控系統的全貌,對系統中各部分的作用和價值也會有新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再固守原來的思維模式顯然就會落伍。要把學校和區域教育放在整個社會生態的背景之下,放到歷史和現實共同構成的教育改革的時空背景下來思考。
學校和家庭、學校和社會、學校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組成了一張千絲萬縷的關系之網,其中的每一個要素都會對教育的質量、學生的學習狀況等產生影響。僅僅從靜態的、孤立的視角研究教育教學行為、推進工作計劃的開展,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效,必須要打破現有的教育藩籬。
過程是由一系列的事件所組成的,事物的本質往往通過這些事件表現出來,關注過程,有可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做出更精準的判斷和評價。教與學的成效,是多方共同努力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師生的成長不僅取決于豐富的智力活動,更取決于情感凝聚的熱切度和專注度,取決于意志力量的自控度和持久度,取決于語商表達的確切度和精彩度。
計劃是否成功,最好的衡量標準就是行為是否改變。而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改變行為必須建立在思維方式重建的基礎上。明晰了這些,工作計劃的制定就更有的放矢了。
作者:常生龍,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
原標題:把區域教育放在整個社會生態的背景之下、歷史和現實共同構成的時空之下來思考——做好開年計劃 工作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