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盡管仍在學校上課。細想起來,我一輩子就做了兩件事:教書和育人。一輩子視教書為本職,育人為天職。此非妄言。向來心甘情愿,無須外力干預。我一直覺得語文教師肩負獨特育人使命,這是語文學科的特定內涵使然,也是源于我心底的認識。育人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精神生命成長,它不是公開課或示范課上人們常見的硬性附加,也不是生拉硬拽或牽強附會。它是常態,在課上,更在課下,是水到渠成,是得體與和諧,是潤物卻無聲。
01
用教育家的情懷做教育
教書育人,是我一輩子最問心無愧的事。幾十年來,我既做學校管理,又堅持上課。但我時刻清醒,作為一名教師,我面對的最重要的任務是未成年人的精神塑造!在平常的歲月里,我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心理健康、人格塑造與道德修養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方面盡心盡力。我利用各種教育機會,優選各種閱讀材料,向學生傳授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授科學的自然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傳授社會公平與正義,傳授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的旗幟鮮明。愛國是全人類共有的天然情感,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血脈。在整個教育生涯中,我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諄諄告誡學生居安思危,中國強則盛、弱則亡。這是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必須盡到的職責。
育人的核心是生命培育。所有教育工作者均應有鮮明的生命情懷,培育生命個體健康茁壯成長。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的強健,精神生命的健康,是生命個體健康茁壯的必備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我一直覺得,一個孩子成長是否健康,往小處說關涉一個家庭的幸福,往大處講則關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段話讓我銘記至今:“教育家在數量上不得少于甚而應當比醫學家還要多。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健康信托給醫學家,那么我們就要把我們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給教育家,把子女們的靈魂,同時也把祖國的未來信托給他們。”
我不是教育家,但我要用教育家的情懷做教育。
02
育人:作為教師的獨特價值與魅力
從事教育的第一天,我就做了班主任。引領學生成長,這是源于我內心的興趣和熱情。當初,我的想法很樸素:我是成年人,學生是孩子,成年人有責任引領孩子成長前行。
20世紀80年代做班主任,例行工作之一是期末給學生寫評語。此事我從不敷衍。我寫評語,即使寫缺點,也要讓學生心悅誠服,感到老師是在誠摯幫助、引導他。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我也曾做過兩年班主任。準則之一是對學生的評價絕不唯成績論。畢業后的學生給我寫信:每次想起您的時候,我總覺得整個高一學的并不是刻板的語文,而是鮮活的人生道理,您向我們傳達的人生哲理比一篇篇課文、一次次考試更讓人珍惜……
我始終認為,教師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是培育學生生命成長的內驅力。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思考如何影響和引領學生的精神生命成長,則是多年以來我從未改變的教育初心。
20世紀80年代末,我所任教的高三文科班一名學生在作文中說,她很崇尚社會上十分流行的口號“在歡樂中成才”??戳诉@篇作文,我首先找到這位學生,懇切而坦率地與她聊起這句口號的片面性、荒謬性。然后,我又組織全班學生就這篇作文和“在歡樂中成才”的口號展開討論。我列舉了許多名人成才的艱辛歷程,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成才”與“艱辛”是一對孿生姐妹,快樂的前提必然是艱辛;沒有艱辛的勞動,斷然沒有高峰的體驗。我的引導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同。教育一定要促進學生在價值認識上的提升。
我講授辛棄疾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寫作時間相隔長達31年之久,但辛棄疾屢遭打擊而又癡心不改的愛國情懷,令人扼腕!我決定讓學生寫一篇比較閱讀和鑒賞文章“31年的跨越:不變的壯志與豪情”。
考慮到寫作難度,我也寫了4000多字的“下水文”。10多年過去了,我還清晰地記得,在批閱學生文章之后,我把自己的文章印發給學生,并為學生全文誦讀,我流下了眼淚,學生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種對學生精神的陶冶,我在語文教學中樂此不疲。
培育學生對母語的敬仰與敬畏,通過母語教學觸發學生生命深處的美好情感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名語文教師獨特的職業價值與魅力。
03
啟智鑄魂,吾輩永世無憾
教師的“一桶水”,為的是向學生提供“一碗水”。我有意識、系統地積累資料始于1988年。我把所有期刊裝訂成冊,做好期刊索引,查閱任何文章,打開索引一目了然。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校印刷條件有限,大凡好文章,我通常利用語文課為學生誦讀。
自1997年始,我堅持為學生編印《美文選》,后更名為《語文讀寫周報》,一直堅持到今天。我把自己所見到的內涵豐富、充溢著鮮活時代感的各類好文章或下載、或剪貼,印發給學生,讓他們閱讀思考表達。2019年5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發了《大丈夫:中國文論的原創性概念》一文,此文對“大丈夫”的內涵做了深刻闡述,對今天的中學生極具閱讀價值。我把此文連同人物通訊《南仁東和中國天眼》(2019.5.6)、《人生為一大事而來——記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2017.3.28)近2萬字材料組成“多文本”,印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每人寫一篇演講詞,組織全班進行主題演講,效果很好。
長期以來,我為學生提供了數不清的鮮活優質的閱讀資料。為何?2009年,我曾寫萬字長文《汲涓涓清流潤澤幼林》進行闡述:涓涓清流,質優也;潤澤,精神滋潤也;幼林,未成年人群體也。而讓標題六字皆含“水”,刻意顯示的就是對未成年人的文化喂養和心靈滋潤。事非親為不知其樂。發現好文章,樂;品讀好文章,樂;收集好文章,樂;印發學生閱讀,樂;學生讀得認真、寫下批注點評,更樂!
我曾發表長文,倡導高度重視高中古典文學課程,主張高中文言教材編寫可自成體系,盡可能使內容豐厚,覆蓋面廣。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就組織學生讀《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重視成語教學。我從當年出版的名目繁多的“古詩文名句選”之類的書籍中精挑細選,用鋼板刻制,印發給學生閱讀。
早在1998年,我就主持市級重點課題《高中語文國家課程和活動課程一體化實踐研究》。核心內容就是開展“經典閱讀”(讀整本書)、“快餐閱讀”(讀單篇文章),一做就是20多年。
近30年前,我曾發表了散文《杏壇讀書絮語》,抒發自己的淡泊寧靜之心和甘為人師之愿:讀書教書寫書,淡泊寧靜致遠。啟智鑄魂育人,吾輩永世無憾!
今日讀來,初心依舊,不覺心潮澎湃。